像《东极岛》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6更新:2025-09-05 22:49:00

近期,电影《东极岛》在全球同步上映,不仅引发广泛关注,更将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八十余年前的这片海域。该片以中国舟山海域真实发生的"里斯本丸事件"为蓝本,重现了东极岛渔民在战乱中成功营救1816名盟军战俘的壮举,生动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守护公平正义、捍卫人类尊严的动人篇章。

《东极岛》电影剧照。事实上,这样的历史故事远不止于此。在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军民以顽强抵抗有效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挫败了其“北进”与“南进”的战略企图,为盟国争取了关键的战略缓冲时间。同时,中国还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与五十多个国家携手抗击法西斯侵略者。从促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到派遣远征军赴缅作战,再到为盟友提供战略物资支持,中国军民以超越国界、种族与意识形态的无私奉献,书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的壮丽史诗。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在战争陷入孤立困境的时刻,以全球视野推动团结抗敌,发挥了构建统一战线与塑造战后国际秩序的关键作用。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更是美英法苏等国人民的共同敌人,主张建立全球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亲历者,记录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历史时刻。该纲领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一切爱国力量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一致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全面抗战时期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战略指引,更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石。在推动构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持续通过公开宣言表达立场,并于延安发起成立“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有效促进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在中国的积极倡导下,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四国为首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42年1月1日,26个签署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力量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行动",有效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各个击破"的战略企图。中国作为重要缔约国,积极参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的起草与签署,推动战后国际社会形成"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独立"的共识,为20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与制度基础。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迅速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及泰国等地区。随着盟军在该区域接连失利,太平洋沿岸战略据点相继失守,缅甸逐渐成为盟军与日军争夺的关键战场。日军调派4个师团近10万兵力进攻缅甸,企图切断盟军后方补给线。在此背景下,中国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需求,组建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等部队作为中国军队的基础,紧急入缅支援英军作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首批约10万兵力正式抵达缅甸战场。此时日军已占领仰光并向北推进,企图围歼英军主力。同年4月,第66军新38师以不足千人兵力击溃日军两个联队,成功解救被困英军7000余人及500余名传教士、难民,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极大提振了盟军士气。

缅北“仁安羌大捷纪念碑”铭刻着中国远征军在曼德勒及其东部地区的防御作战历史。这支军队以顽强意志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先后在东吁、斯瓦、东枝等地取得关键性胜利,有效遏制了日军的进攻势头。1942年4月底,随着西线英军的溃败,缅北战局骤然恶化,中国远征军各部队被迫实施战略突围,穿越缅甸密林艰难返回国内。在持续作战中,士兵们遭遇饥寒交迫、疾病肆虐等困境,最终在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区域留下大量牺牲,这片原始丛林因此衍生出“10万军魂”的悲壮传说,成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史中最为震撼的一页。

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对抗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在首次入缅作战失利后,部分部队撤退至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挥与协助下,接受美援武器装备训练并完成整编。1943年8月,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战斗力显著提升。自1943年起,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协同作战,对缅甸境内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先后参与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攻坚战等重要战役。在缅西地区,更取得松山战役、腾冲战役、龙陵战役等关键胜利,有效遏制了日军的攻势。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展现了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在松山战役中,远征军以血肉之躯攻克了日军精心构筑的“东方马其诺防线”,此战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节点。随后于腾冲战役中,中国军队成功收复腾冲市,这是远征军首次光复县级以上城市,标志着对日作战取得重大突破。

1945年芒友会师事件标志着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完成战略协同,不仅彻底打通了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更收复缅甸北部全部失地,取得入缅作战的最终胜利。两次入缅作战不仅有效支援盟军在亚太战场的行动,更通过打通西南运输通道,显著提升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能力,极大振奋了民族士气。

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展现出超越战场的国际担当。通过情报共享体系,为中国抗战和同盟国作战提供关键支持。1941年5月,中共情报员阎宝航获取德军进攻苏联的精确情报,经周恩来协调后,使苏军提前24小时进入战备状态,成功避免重大损失。1944年东江纵队更向美军提供包括日军机场图、神风特攻队飞机设计图等在内的战略情报,为盟军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展现出卓越的战略价值。面对战时物资极度紧张的局面,中国仍优先保障盟国需求,向苏联、美国、 Britain 等国输送锡2.3万吨、钨4.2万吨,有效缓解了同盟国的资源压力。在人道主义援助领域,东江纵队同样表现突出——不仅协助盟军战俘脱险,还营救了坠海的美军飞行员,更有超过百名华人参与国际纵队,与全球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这些行动彰显了中国军民跨越国界的国际担当,其贡献早已超越"局部抵抗"的范畴,成为战争全局的重要支撑。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中国付出3500万同胞伤亡、5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的巨大代价,铸就了独一无二的反法西斯历史印记。这份镌刻着民族牺牲与国际贡献的印记,既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应当以史为鉴,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