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黑马,死神来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46更新:2025-09-05 22:46:00

以“刷新引进片尺度”为噱头,《死神来了:血脉诅咒》(以下简称《死神来了6》)上周五正式上映,原本应成为内地院线久违的类型片狂欢盛宴,却在高清资源提前泄露及内容删减争议的冲击下,票房表现低迷。截至当前,影片最高日票房仅为2000万元左右,距离去年同期《异形:夺命舰》的票房成绩已相去甚远,难以重现当年的观影热潮。

在《死神来了6》海报发布后的半个多月里,影片官宣定档引发影迷分化。一部分观众认为该作已在海外上映数月,核心粉丝早已抢先观影,对国内延迟上映的举措感到不满;而另一部分观众则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是系列IP首次登陆国内市场,考虑到《异形:夺命舰》等类似作品的先例,R级尺度内容或许能获得审核豁免。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影片对多处高能血腥画面进行了删减,主要集中在中后段,通过加速剪辑、跳切处理及画面放大等方式,直接移除了近30秒的核心内容。对于血浆与恐怖元素爱好者而言,这些删改堪称致命打击,不仅削弱了影片的观赏性,更让IMAX厅的视听沉浸体验大打折扣。这就像排了两小时的过山车,即将冲向最高点时却被强制拉回起点,令人倍感挫败。

《电锯惊魂2》的剧照如今回望,其刻意打造的粗糙质感恰与首部诞生于疑云弥漫的千禧年时代相契合。系列核心创意颇具争议,仿佛网络弹窗般的神秘感或街头巷尾流传的都市传说。取材于真实事件的「180夺命航班」成为首部的开端,为「死神宇宙」注入超自然元素,展现潜伏于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且毫无征兆的致命威胁。该系列遵循固定的叙事模式:以宏大的灾难场景开场,主角团被具备预知能力的神秘人物暂时解围,但随后成员逐一遭遇离奇死亡,死法各异且充满创意。据传,《死神来了1》上映前曾筹备两个结局,其中一个相对乐观,但因试映反馈冷淡且担忧影响后续作品,制作方最终选择舍弃,从而强化了被死神接连收割的绝望氛围。反复出现的群体性悲剧强化了人类对未知灾厄的本能恐惧。新线影业在选角设定上则借鉴了旗下经典IP《猛鬼街》(1984)的元素,将外形俊美的青少年群体置于死神追杀之下,进一步突出了影片的娱乐属性与视觉冲击力。

初识这一恐怖系列源于初中时代,当时搭乘的大巴车正播放着《死神来了2》,车厢内的画面与轰鸣的引擎声交织,宛如置身末日现场。更难忘的是某堂课上,邻座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述《死神来了3》的剧情,讲到高潮处甚至引发一阵骚动。回家后终究抵挡不住对极端题材的向往,让年幼的感官经历了一次惊魂洗礼。该系列首部与第三部的华裔导演黄毅瑜(James Wong)曾参与90年代超自然美剧《X档案》的创作,尤其精通悬念氛围的构建,善于操控观众的心理节奏。纵观整个《死神来了》系列最具吸引力的设定,莫过于那些精密如齿轮咬合的连锁死亡事件,从第二部起更将视觉冲击力推向新高度——电梯门夹人、日光浴双胞胎、泳池捡硬币、激光手术致盲等经典桥段,堪称恐怖美学的教科书。那些精心设计的致命陷阱与突如其来的死亡反转,至今仍让观众在观影时屏住呼吸,而胆小者请谨慎面对这份窥探欲。

《死神来了3》的剧照中,死亡以极具预示性和压迫感的方式呈现,该系列在承担安全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提供了观众对灾难的替代性满足。然而这种创作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显著:过度依赖视觉奇观的展现,导致除主角"通灵者"与忠实战友外,其他配角往往被简化为毫无个性的牺牲品;剧情中充斥着逻辑漏洞、僵化应对和自以为是的表演。《死神来了6》与上一部相隔14年的间隔,正是源于这种创作困境——整个系列自诞生起便依靠"死亡预兆"这一核心概念,逐渐陷入模式化的叙事循环,第四部更因廉价的暴力场面和极端死亡设计被诟病为创意枯竭的标志。当角色设定愈发脆弱,几乎每个场景都可能成为致命陷阱,这种过度夸张的处理方式甚至让人联想到美国成人动画《欢乐树朋友》的风格。作为承载"年度黑马"期待的老IP重启,本应引发广泛兴趣,但因第五部结尾已与第一部形成闭环叙事,刻意营造出系列终章的既视感,第六部的回归反而被质疑为对过往的简单复刻。

《死神来了6》的剧照引发热议,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续作的全球累计票房已突破2.87亿美元,刷新系列历史纪录。根据烂番茄平台数据显示,该片获得92%的观众好评率,这一口碑成绩不仅超越前几部作品,甚至在恐怖片类型中堪称罕见。为突破系列固有模式,影片采用57年时间跨度的创新叙事结构,在开篇通过长达数分钟的倒叙手法,铺陈出核心悬念:女主斯蒂芬妮的祖母艾瑞斯年轻时曾于高空餐厅拯救上百人,此后隐居安全屋。随着故事推进,斯蒂芬妮逐渐拼凑出家族诅咒的真相——当她遭遇不测时,死神的追杀对象将转变为"本不应存在的"自身与家族成员。

影片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架构,正如副片名"血脉诅咒"所暗示的,通过将"初代受害者"的命运与整个家族紧密联结(暗含《遗传厄运》的叙事元素),形成了更具层次感的人物关系网络。相较于前作中较为随机的事件组合,本作在命运羁绊的设定上展现出更多可供解读的空间。在拓展新叙事的同时,制作团队巧妙承接前作的剧情线索与伏笔,例如艾瑞斯留给斯蒂芬妮的手帐本中详细记载了180航班、运木车和逃生梯等经典意象;贯穿系列的"灵魂角色"验尸官JB则向主角们揭示,唯有两种方式能够欺骗死神——或是如第二部金伯莉般死而复生,或是通过理论上的杀人借命来达成目的。

验尸官JB在延续前作血脉的基础上,对世界观进行了深化拓展与升级革新,为电影注入了全新的戏剧张力,这正是《死神来了6》能够突破续集创作瓶颈、赢得海外观众广泛赞誉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国内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响态势,豆瓣评分6.9位列全系列中游水平,这种评价差异背后存在关键原因。影片在追求视觉刺激与惊悚效果的平衡上出现明显偏差,前期的空中观景塔场景虽充满复古美学,但整体呈现略显保守;中段核磁共振双杀的设计展现出不俗的创意水准与冲击力,或将成为继空难、过山车等经典场景后的新恐惧记忆点;而后期的垃圾车惨案则显得乏善可陈,制作手法甚至被诟病为接近喜剧形式的处理。

在"垃圾车惨案"对战死神的剧情中,斯蒂芬妮的表现堪称尴尬。作为未继承祖母预知能力的继承者,她仅凭一本残缺笔记对抗死亡诅咒,这种依赖文字攻略的破局方式颇具讽刺意味,实际上却是盲猜式的试错。当她与母亲、弟弟仓皇返回安全屋寻求庇护时,叙事节奏呈现出明显的紧迫感与仓促感,仿佛在催促角色集体赴死。而最终因一枚硬币引发的火车脱轨事件,虽与半世纪前祖母的噩梦形成呼应,但荒诞的逻辑链条令人质疑,是否刻意迎合该系列一贯的玄学叙事传统?

斯蒂芬妮饰演的艾瑞斯无疑是影片中最成功、最具魅力的新角色,这个角色历经数十年死神追杀,最终仍因守护后代而壮烈牺牲。影片中亲情伦理线的处理在温情与尴尬间摇摆,与一贯的血腥风格未能完美融合,某些情节显得冗余,甚至"私生子"的设定也令编剧的创意捉襟见肘。影片口碑的提升亦得益于托尼·托德的精湛演技,这位饰演JB的老戏骨在去年底病逝,其遗作《死神来了6》中,他以瘦削形象揭晓了跨越25年的身世谜团,并在离场前即兴说出经典台词:"我打算享受剩下的时光,建议你们也这样做。生命宝贵,珍惜每一秒,因为没人知道死神何时会敲门。"

老实讲,这段看似突兀的鸡汤却别具深意,精准捕捉到了《死神来了》系列在血腥暴力之外所传递的生命哲思: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对当下的珍视。恰巧呼应了近期频传的名人猝逝事件,令人不禁感慨万千。薛定谔的"底线"《死神来了》,或许只是恐怖惊悚片复兴的序章。早在半月前,就有影视博主爆料称将有一波恐怖片引进潮。事实印证了这一预测,在《死神来了6》定档之际,《赎梦》《伊甸》两部作品亦同步登场,但因受众相对小众,最终在排片量与票房表现上均未跻身前列。

《赎梦》《伊甸》以及备受期待的4K修复版《青蛇》虽部分场景带有阴森氛围,但整体难以归入“惊悚片”类别。重映版虽删减了部分镜头,如开场的村妇产子及小青与法海斗法等情节,却因配乐风格大幅调整、违规加入新元素,引发大量观众批评,并导致观众自发抵制。

在即将排期上映的影片名单中,《青蛇》之后还将迎来《罪人》《同甘共苦》以及《招魂4:终章》等恐怖题材作品(其中《招魂4》传闻将与北美同步上映)。这一曾长期缺席主流银幕的类型片种,正逐步填补不同类型观众的观影需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在经历行业寒冬后逐步回暖,市场格局正呈现结构性调整态势。此前长期占据票房主导地位的大制作、高投入影片难以再依靠单一优势持续吸引观众,而此前被忽视的精品类型创作,如动漫、惊悚、犯罪、音乐歌舞、纪录片等,此刻正获得市场重新关注的契机。

近期多部影片如《罪人》《同甘共苦》《招魂4:终章》的剧照引发关注,市场对多元类型片的接纳度持续提升。在惊悚恐怖片领域,典型案例当属2023年暑期档票房达7.86亿的《异形:夺命舰》。该片巧妙结合中元节文化节点,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精准营销,成功构建了沉浸式恐怖氛围。上映期间,其内地票房成绩超越北美市场,奠定全球票房冠军的地位,同时刷新了内地影史恐怖片票房纪录。而此次以《死神来了》系列重启作为尝试,正是依托该IP深厚的粉丝基础与话题热度。据行业消息,系列第七部的拍摄计划已启动,且不排除原班人马阵容的回归。

如今,我们的影院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一部既原汁原味又令人过瘾的类型佳作?在此之前,更具紧迫性的任务是提升观众的甄别能力。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带孩童观影的家长、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群体,在选择影片时应保持谨慎,建议优先选择适合的影片类型,以免给影院运营带来困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