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们“英雄”——电影《夜班》引发欧美护理危机反思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39更新:2025-09-05 22:42:48

午夜的医院走廊里,蜂拥的呼叫铃声此起彼伏。年轻护士弗洛莉娅在病区间忙碌穿梭,脚步匆匆,眼神始终保持着温柔与坚定。面对手术室的紧急召唤、失明老人家属的焦急求助,以及临终病人的悲痛哀鸣,她与搭档需照护26位病人,同时指导实习护士应对突发状况。每个人的生命都承载着不同的煎熬——有人独自在异乡惶恐等待诊断,有人在弥留之际被家属彻夜守候,有人对绝症的残酷命运感到愤怒,也有人执着诉说生活琐事寻求倾听。弗洛莉娅在输液、给药、清洁、记录与安抚之间辗转腾挪,全神贯注,不敢有一丝松懈,因为任何分神都可能酿成致命错误。至深夜,她因疲惫而出现药剂混淆失误,同事只能轻声劝慰:"别自责,我们都会犯错",随后在病历本上悄然记录。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某位病人意外离世,VIP病房的商人患者不断施压,急救铃骤响,面临失控的"与时间赛跑"。在极限压榨下,弗洛莉娅仍试图以人性温度照拂病人——为焦躁的新入院老人吟唱摇篮曲,倾听绝望母亲的心事,以微笑和握手传递慰藉。

《夜班》(德文原名Heldin)作为瑞士导演佩特拉·沃尔普在柏林电影节引发热议的现实题材作品,呈现了欧美护理体系隐秘的结构性危机。疫情后,社会将护士等关键岗位称为"英雄",但赞美背后却暴露出系统性忽视。沃尔普指出,护理工作复杂度与情感负荷足以匹配英雄称号,却在社会中被严重物化和贬值。数据显示,全球护理从业者女性占比高达80%,低薪、福利缺失与晋升壁垒叠加性别刻板印象,使护理岗位成为"必要却被低估"的典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指出,基础照护工作集中于低薪岗位,许多从业者处于经济脆弱状态,带薪病假和医疗保险覆盖率不足——这与社会将其视为"生命保障者"的道德期待形成鲜明对比。

当"英雄"叙事逐渐褪色,护理体系仍面临多重困境:人手紧缺导致护士被迫超负荷工作,一旦有人请假,残留的同事任务量翻倍,形成恶性循环。英国《卫报》采访的一位有25年经验的护士坦言,电影"精准复现了我们工作的困局"。护士短缺问题已从阶段性困境演变为全球性危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30年全球护理人力缺口将达450万,而国际护士理事会估算若干预不力,可能面临1300万护士短缺。2023年,WHO欧洲办事处警告说,护理人力危机犹如"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将威胁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公共卫生安全。

《夜班》引发的社会共鸣超越了电影本身,英国、德国等地护士走上街头抗议,打出"#我们都是弗洛莉娅"的标语,抗议被神化为"无私奉献者"的叙事。护理工作应当是一份常规职业,需享有规律作息、公平报酬和清晰职责边界。当护理者被浪漫化为英雄,反而固化了"奉献即天职"的偏见,使得提及改善待遇被视为违背英雄形象。这种认知偏差最终导致护理人员疲惫不堪,要么在职业倦怠中辞职,要么被迫离开岗位。

护理危机不仅关乎职业本身,更揭示了深层社会矛盾——女性照护劳动长期处于结构边缘。在传统观念与现行体系中,"照顾"被贴上道德义务或女性天职的标签,而非专业技能。这导致大量照护劳动隐形于家庭领域或市场低估。英国作家卡罗琳·佩雷斯在《看不见的女性》中指出,高收入国家无酬照护劳动价值可达GDP的50%,低收入国家甚至接近80%。这些付出既未被纳入政府统计,也缺乏政策保障,形成社会运转建立在护士肩上却"看不见"她们的荒诞现实。

医疗系统中,医生等"白领"职业被歌颂,而维系医院运转的护士、护理员、护工等基础岗位常被忽视。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医疗支持类岗位从业者约530万,但时薪中位数仅13.5美元,家庭护理人员更低至11.5美元。薪资微薄导致近20%从业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逾40%需依赖公共援助。这些岗位八成由女性担任,且少数族裔占比远超平均,构成结构性歧视的群体——贫困线以下的女性、少数族裔和移民承担着最繁重的护理任务,却常被视为廉价劳力。

护理行业还面临身份边缘化困境。欧美国家通过输入他国女性劳动力填补照护缺口,使移民护工成为"关键工人"却承受三重歧视。菲律宾裔导演伊莎贝尔·桑多瓦尔的《通用语言》展现了非法移民护理员的处境:奥利维亚在纽约照顾卧床老人,却生活在被驱逐的恐惧中,不得不秘密安排"假结婚"以争取居留权。这种"借来的身体"现象折射出深层矛盾——发达国家的福利体系依赖移民护理员,但她们却被剥夺公民权利。

核心问题在于照护劳动的系统性低估。要改变"英雄奉献、底层支撑"的现状,需从制度层面正视关怀劳动价值。布鲁金斯学会建议应将低薪医护岗位提升至可维生工资水平,确保防护资源,提供带薪假期,并在人员配置上确立尊严条款。近年来,英国爆发全国护士大罢工,美国多地护理院工人工会展开集体谈判,欧洲 politique 逐渐意识到危机的紧迫性,德国等国开始立法改革。

护理行业的发展需要观念转变。传统观念将护理视为"女性工作"和"吃苦耐劳"的代名词,导致薪资地位双低。要打破这种偏见,需通过媒体叙事、教育引导和政策激励多管齐下。应鼓励更多年轻人进入护理领域,消除性别偏见,提供奖学金、带薪实习等措施培养人才。只有当照护劳动从道德期待转化为回报清晰的专业选择,人才短缺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电影《夜班》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更在于引发社会反思。当公众真切感受护理工作的压力与重要性,才能推动制度性改革。护理不应被视为可压缩的成本,而应作为全民健康的战略投资。提高薪酬福利可强化基层与慢病管理,减少住院支出,形成"以投入换减负"的良性循环。归根结底,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网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他人的托举。必须以更谦逊的态度重估护理价值,以更积极的行动改善从业环境,让选择照护他人的人不必以透支身心为代价。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