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共情地主阶层? 生万物央八年冠 生万物 -

来源:人气:892更新:2025-08-24 06:29:26

《生万物》即将迎来大结局,随之而来的争议也愈发激烈。近期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观众观点主要聚焦于角色过于完美、人设崩塌、剧情走向存疑以及对地主阶级的过度共情等方面。然而,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这些讨论本质上反映了当代观众以现代价值观审视历史情境的倾向。革命的彻底性并非毫无争议,其带来的剧烈变革恰恰是打破旧有桎梏、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所在。倘若革命始终温和克制,又何谈今日之繁荣成果?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体感受而停转,那些曾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终将在变革中见证新的可能。

仍有观众将《生万物》视为一部爽剧,认为主角绣绣凭借努力为何无法获得幸福生活,对剧中频现的苦难感到困惑。这种误解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现代人更习惯于期待圆满结局。然而,观众似乎忽略了该剧所展现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国时期,战火频仍、小日子在轰炸中破碎,整个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动荡状态。在那个年代,卖儿卖女、饿殍遍地是常态,甚至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求生都成为奢望。身处今日盛世的我们,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生存的艰难。绣绣在怀孕期间仍需下地劳作,是因为家中毫无余粮,别无选择。生在乱世便是苦,这份苦难并非源自角色的主观意愿,而是时代对个体命运的残酷塑造。

还有绣绣大脚老好人,人设崩的问题。也许是因为越往后剧情越深入,大家没记起绣绣和大脚的底色就是善良。第一集大脚不顾一切在马子窝救绣绣,为绣绣引开土匪时碰到了重伤的杜先生,本可以不理会但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把杜先生送到了县城医院,他一直未变。

绣绣娘一生行善积德,离世时全村百姓自发前来送行,山野间弥漫着哀伤。绣绣继承了母亲的善良本性,谨守她的教诲,无论面对劝可金还是宁学祥,她始终以母亲为榜样。在纷乱的世道中,绣绣以坚韧的品格坚守初心,未曾改变,始终如一。

某些人或许不值得施援,但每个人的视野都受限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即使未能预见长远后果,当下仍有人选择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伸出援手,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善意的体现。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会以怨报德,例如腻味与铁头家。人性本就具有复杂性,若在行善之初便心存索取回报的念头,那么其本质已偏离了纯粹的善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脚绣绣。

将地主阶级视为值得同情的对象纯属荒谬,自节目开播以来,宁学祥始终展现出恶劣本性。他拥有财富与土地却对绣绣漠然置之,对佃户施行残酷剥削,借着长子担任团练统帅的权势,通过购置武器和分配粮食的方式镇压村民。面对露露散发的香气,他的本性愈加暴露;而老登则对银钱垂涎已久,精心策划将大姑娘占为己有。尽管人物身上存在一些幽默元素,但从其行为本质来看,始终难掩贪婪与狠毒的本性。

费左氏的转变源于费文典与苏苏的纠葛。最初,她秉持着利益至上的观念,对苏苏的婚配毫无怜惜,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促使其与文典同房。当苏苏未能怀孕时,她表面疏远实则暗中排挤,将苏苏逐出费家。然而,随着文典向她传播新的思想,以及苏苏主动前往马子围村寻求保护,费左氏内心的桎梏逐渐松动。她目睹文典与苏苏开仓赈济的义举,虽未公开阻拦,但其本质仍难脱地主阶级的烙印。因此,这种表面的转变更像是对旧有立场的妥协,而非彻底的洗白。

当然,烂尾也不会。剧情发展到现在,由小及大,从个人到家国。从北伐、土地革 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费文典牺牲,费家绝后,《生万物》的基调有宏大叙事,有平民史诗,立得住就无所畏惧。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